小小一张餐桌,可以让人坐在这里解决饱腹之事,也可以成为传递爱心的桥梁。每年9月份,深圳很多餐厅就悄然在餐桌上铺起“红桌布”,红色代表热情,也充溢希望。消费者只要在铺有红桌布的餐桌就餐,消费款项就会通过扫二维码的形式直接馈赠有需要的人。
“爱心红桌布”公益行动,由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晚报主办,深圳市饭店业协会、深圳面点王饮食连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2016年发起,通过爱心企业、爱心餐厅的支持和参与,为一餐简单饭菜赋予爱的含义,将移动化支付、社交化劝募、趣味化互动、多元化传播融为一体,行善助人变得简单、“接地气”。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民众热情参与。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益正成为我国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公益行业的新生态重塑;更具技术性、创意化的公益参与方式不断涌现,公益和慈善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指尖公益”成为全民热潮,而“爱心红桌布”公益活动无疑就是“指尖公益”的鲜明体现。它集合了移动化支付、社交化劝募等创新元素,降低了人人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在日常饮食行为中即体现“随手公益”的精髓。
生活的诗意可能在远方,但慈善的诗意就在当下,就在每一个人身边。哲学家卢梭曾有名言,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我们的社会不缺公益之心、慈善之情,缺的是如何能够建立一种可持续性的公益方式,让民众的善意汩汩流淌。现代慈善的鲜明特点是一种生活方式,慈心善意在民众日常的生活行为中悄然表达。从这个角度说,“爱心红桌布”公益行动极大地拓展了慈善与公益的外延。“吃”这一主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去餐馆就餐时,就顺手做了慈善之举,无意中帮助了其他人。
公益并不是需要人正襟危坐的事情,也不是一种很昂贵的行为,必须具备巨额财力、华丽的慈善晚宴等元素。这其实也是公益慈善的题中之意,它不在于雄大而在于具体而微,不在于“富人之力”,而在于“人人之力”。个人要有良善本能,企业要有慈善之心。某种程度上,企业行为相比个人行为更容易获得社会关注,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当然,仅凭情怀和责任感的驱使做公益是不够的,通过互联网力量建立具备持续性和传播性的公益方式,才能促使公益更加持续和高效,而“爱心红桌布”公益行动称得上对慈善创新的有益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爱心红桌布”公益行动重点关注儿童公益领域,支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市民朋友每在“红桌”就餐消费一次,就能为地贫儿、困境儿童、外来劳务工子女献上一份爱心。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的种子,但是有的花,由于先天的“养分”不足而日渐枯萎甚至凋谢。对于每一个葆有良善之心的个人和企业来说,心头都缠绕着一份挥之不去的牵挂:如何能够为这些孩子做一些实事,成为一个现实课题,也是一种责任担当。而当人们吃饭之时,就能给孩子们尽一份心意,还有比这更美好更有成就感的事吗?
人人慈善、人人公益,是“慈善之城”深圳的文化基因,也是深圳破除“陌生人社会”之惑的重要基础。“来了就是深圳人”,这种开放包容的特区精神,温暖了千千万万来深建设者的心。他们在融入深圳这个大家庭以后,发扬奉献、友爱、互助的无私精神。据统计,深圳5年来社会捐赠资金累计近70亿元,关爱行动培育了热心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的文明社会风尚。其实这也正是“爱心红桌布”公益行动能够在深圳掀起一轮又一轮爱的热潮的重要原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把每一个人的“微慈善”汇聚在一起,就是一方善美星空。一块小小的红桌布聚拢着点点滴滴的善意,见证着公益慈善成为深圳人的内在价值选择。深圳,这座创造了“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的城市,也正以彼此温暖相助的“深圳温度”,赢得更多人的向往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