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一定要留学,家长和学生要一起考虑。主意是每个家庭拿,但跟风实在不必要,钱上面犯不着,结果上看也不见得比不留学更好
留学澳大利亚6年花200万元,回国起薪2000元,这样的留学值不值?媒体最近报道了一位叫“小林”的女生的故事。
这应当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事例,很多留学归来的人起薪不是2000元。职场上,大多数人是在同场争取岗位,同工同酬,而不管留没留过学。曾经,留学经历在社会生活中是会获得“加分”对待的,但现在光环渐失,社会对“留学”不再理所当然地高看一眼。
留学潮越大,人们越看清了一个事实:多数留学是付费购买的一份教育经历,而不是“优秀”的标签。人们不止改变了对“留学”的印象,也开始改变对很多“国外名校”的印象,仍能拥有光环的国外名校数量在减少,中国优秀大学的评价在提高,评价中外人才培养模式时的非客观认识在降低。
信息不对称逐渐消除,中国在开放和与世界比较中发展,无论大学、企业、社会还是人们的眼光,都正在快速成长变化。谁在出国留学、谁能出国留学、出国学到了什么、职业表现怎样、个人成长性如何,人们身边的事例越多,看得就越明白。
我们既要看到留学的“失败”,也要看到留学的“成功”。就家庭而言,供养一个留学生是大事;对个人而言,留学却不是优才生或精英的符号;对社会而言,是否留学归来是一件寻常事,不是夸耀或贬斥、仰视或矮化的理由。就像任何一个在国内完成教育的人一样,留学归来后经历顺利或不顺利都正常。
何谓成功,何谓失败,也应当有正常的标准,而不是扭曲成某种单一的指标。发不发财、当不当官、走不走红等等,不足以衡量人生的成败,入职起薪更不算。成功的外在标准是有益于社会,内在标准是个人所在意和追求的东西得到实现,因而成功有千万种。留学归来起薪2000元,不能定义成功与失败,前路长,选择多,终究要自己去努力。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份,对得起这一点,就行了。
至于说留学值不值,这也应从多方面看。留学要投很多钱,这些钱能不能收得回,投入产出比跟不留学看是高还是低,这可以是一种算法,但不是全部。经历可以是收获,见闻可以是财富,这无法量化。人生历程中有留学这一段,只要不搞成负数,都是好的。
留不留学要理性,这是更应重视的。留学要很大的花销,怎样对得起学费,留学生要考虑;是不是一定要留学,家长和学生要一起考虑。富裕之家,不劝;中等之家乃至一般家庭的孩子也好像非得自费留学不可,不见得适当。主意是每个家庭拿,但跟风实在不必要,钱上面犯不着,结果上看也不见得比不留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