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成为不少大学生解决一日三餐问题的首选。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高校与外卖成了“死对头”。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出台了禁止外卖、打包食品进校园的禁令,理由主要是:外来食品的安全问题、使用一次性餐具引发的环保问题,以及外卖人员骑车进校园引发的交通、治安等问题。
宿舍垃圾箱中堆满了外卖盒子、学生常常一整天都呆在宿舍中……诸此种种,确实是当下高校常见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部分高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对外卖“一禁了之”。而从禁令发布后各方的舆论反馈来看,恐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纵观高校“撵”外卖的种种理由,外卖本身恐怕不能承受其重,比如说外卖盒子是破坏校园环境卫生的主要污染源,而根本上其实还在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又如学生一整天不出寝室特别“颓废”,问题根源在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无疑,将这些现象的原因统统归咎于外卖,显然是打错了板子。
摸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事实上,学生们未必对外卖有多么的“情有独钟”;相较外卖,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显然更为优惠,尤其是质量更具保障。而一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价格高质量却难有保障的外卖?无外乎饭菜好吃以及学校食堂人太多、排队时间长等原因。如果学校食堂饭菜的口味、种类以及就餐环境、方式等方面能够得到有效改善,选择外卖的学生数量自然会越来越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如一所高校存在众多学生蜂拥订外卖的情况,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学校食堂管理的短板。学校与其“封杀”外卖,不如把此当做一个促使校园食堂更新升级的契机。高校管理领域一直流行一句话“学校要管好,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面对互联网发展下新生事物的“汹涌来袭”,如果高校食堂自身不注重学生的需求和体验,那么校外餐厅“抢走”学生的胃就不足为奇。
因此,高校应从学生频频订外卖的原因着手,加强食堂的创新。比如合肥一所高校就实施了一种智能餐盘系统,用餐的同学根据自己口味,将不同餐盘盛放的菜品拿进托盘,结账时只要在结算台上一放,托盘里的菜品数量、总价金额就立刻在终端上显示出来。这种方式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冬天也不用担心打出来的饭菜会凉,从而让学生们彻底告别了一下课就往食堂飞奔的状态。
此外,既然不少学生选择外卖,主要是看中了外卖的便捷和灵活。校内餐厅在就餐高峰时,排队时间较长,在校内餐厅用餐往往会挤占午休时间,而外卖则会提供很大便利。那么高校食堂自身是否能够推出只限本校师生的“外卖”服务,并“雇佣”家庭困难的学生来做“骑手”?这种举措既满足了学生的诉求,又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
不可否认,外卖确实给高校带来了管理层面的新问题。不过,相信高校只要在食堂管理方面多用点心思,这些新问题反而会成为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就怕没有经过任何协商和尝试,直接一禁了之,这连带失去的不仅是外卖,还有大学应有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