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消费者日益渐增的健康需求,以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为服务着力点,无疑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11月23日,市消委会联合福田区消委会、南山区消委会和宝安区消委会发布2017年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调查报告,在对51辆车抽查后,发现近七成车辆车内的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浓度高于参考值,且长时间停放的车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更高。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包含多种已知对人体有害的致癌物,例如苯,甲苯,甲醛,乙醛等。此次调查测评共有51辆车参与,包含23个汽车品牌45个汽车型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汽车消费观念的成熟,汽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乃至被视为家庭、办公室外的“第三空间”。因此,人们对车内的装饰外观、空气质量等自然愈发重视。而令人尴尬的是,近年来,车内空气质量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和投诉的热点问题。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93.4%的车主表示关注过车内空气质量问题。买车不仅要看品牌质量,还要动动鼻子“呼吸”下车内空气,这句调侃性的话语隐含了消费者的诸多无奈。
车内空气污染影响的不仅是驾车体验,更是车主的身体健康。据相关资料显示,车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车体本身、装饰用材等,其中甲醛、二甲苯、苯等有毒物质污染后果最为严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车内空气含有毒物质并不等同于车内有异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车主选择在车内放置柚子皮、空气清新剂、活性炭等物品,来清除汽车异味,以为这样车内空气就“安然无忧”。事实上,这只是暂时掩盖了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气味,车主仍然在不知不觉地“被吸入”,况且一些有毒物质也未必“难闻”,这也意味着车内空气污染的检测是一项技术活,单靠车主的鼻子“呼吸”并不靠谱,要想彻底驱逐有害气体、去除车主的“心头之患”,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早在2013年,深圳晚报就曾推出“直击某高端汽车毒气门”的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该汽车品牌通过深圳晚报向深圳地区相关车主表示了诚恳的道歉,这一事件以车主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告一段落。然而,此类问题并不能总是凭靠媒体的曝光、舆论的关注才能够得以解决。为什么车内空气质量逐渐成为消费者关注和投诉的热点问题?就在于车企缺乏改善的外部驱动因素。
坦率地说,车内空气污染问题一直未得到社会层面足够的重视,针对此国家也没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环保部2016年初发布了备受关注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并明确了一大批有害物质的限量值标准,然而随后事情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也就意味着目前针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国家层面依然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标准。也正是基于此,市消委会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提高甲醛限值要求,增加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指标,建立车内空气质量召回制度。
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基于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益的保障,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国家强制性标准,从源头上把控汽车的内部空气质量,让消费者生命健康更有保障,也让消费者的维权行动走入法治轨道。对于车企而言,如果能够很好地抓住消费者日益渐增的健康需求,以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为服务着力点,无疑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当然,零部件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也应担负起防治车内空气污染的主体责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汽车需求,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