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交警推出并推广使用行人闯红灯智能抓拍等高科技手段,目的并不在于处罚,而是通过此种手段为市民营造安全有序的出行氛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对交通规则怀有敬畏。
“中国式过马路”不仅带来安全隐患,更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对此,深圳交警自2017年4月15日启用“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对行人闯红灯智能抓拍,至今已抓拍13930宗。
2017年4月15日,深圳交警结合视频识别技术,专门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创新研制并推出了“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该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系统通过视频检测行人闯红灯行为,并且应用深度学习人脸技术,对人脸进行提取、识别,储存闯红灯人脸数据,通过实时搜索比对,查找同个人是否多次闯红灯,并可通过数据对接,落实违法人员身份,对违法人员进行大屏显示相应信息。
一直以来,“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坦率地说,“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痼疾”,也基本是每个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多个国内相关机构发起的交通陋习投票结果中,“行人乱穿马路、不走行人道”都位居榜首。过去对其的治理多是依靠劝导教育、协助执勤、罚款扣分等手段,但这样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每次整治都要投入大量警力,整治效果却很容易反弹。“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通过抓拍以及同步将不良行为人像图片在路口安装的系统大屏上进行实时显示,采取现场曝光的警示方式,大幅减少了行人闯红灯的行为,也有效改善了莲花/新洲路口东面斑马线处行人的通行秩序。显然,“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这一交通“黑科技”成效显著。
事实上,近年来深圳市交警部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利用高科技治理诸多交通“痼疾”,走出了一条符合现代城市发展、具有深圳特色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管理新路。目前,深圳交警推出的很多“科技神器”已经闻名全国,“违停球”、“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声呐抓拍”……这些高科技设备既缓解了日益繁忙的交通勤务管理与警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道路交通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盲点”。科技手段与政策愿景的有机结合、“互联网+”与交通治理的深度融合,成为深圳交警近年来交通治理的鲜明特征,也为深圳交通治理增加了浓厚的高科技和“互联网+”内涵。
科技产品看似瞄准的是人,靶心其实是规则。深圳交警推出并推广使用行人闯红灯智能抓拍等高科技手段,目的并不在于处罚,而是通过此种手段为市民营造安全有序的出行氛围,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对交通规则怀有敬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脸识别”等高科技交通管理手段的应用,就如同诚恳而又充满凛厉之气的提醒:不管是否有交警在场监管,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这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保障,也关乎这座城市公共文明的水准。
一座现代化城市,其交通治理也应迈向精细化。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交通治理要想实现精细化,就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和多元的交通治理和服务平台,以此促进交通治理从“拼体力”向“拼智慧”转变、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而深圳交管高科技设备的不断上线,无疑是深圳“互联网+交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显现出深圳大步迈向精细化交通治理的抱负。
交通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作为拥有千万流动人口的城市,深圳的每一个路口,都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也展现着深圳的文明程度。一定意义上,科技手段的高覆盖就如同一个隐喻。这些科技产品表面看占据的是外在的物理空间,实则是人们内在的心理空间,它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外在的规则之治转向内心的自觉行动。只有每个人做到“心中有所敬畏”,我们的道路交通才会真正实现平安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