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职场中的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年终奖的发放了,而年终奖的发放也往往会成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导火索。近日,北京二中院针对劳动者春节前后跳槽引发的奖金纠纷案进行专门调研。调研显示,由于许多用人单位奖金发放不透明、数额随意等原因,此类案件纠纷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80后、90后“讨薪者”占七成。因多数劳动者证据意识较弱,胜诉率比较低。
法律人士指出,我国法律对于年终奖并无强制性的统一规定。除了双方在劳动合同或薪酬确认单等文件中单独约定的工资性奖金外,用人单位有权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状况、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及绩效表现等综合因素,自主确定年终奖等各类奖金是否发放、发放的条件及发放标准。但在双方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有明确约定时,应按照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执行。
上述法律解释,通俗表达即是,在当前的劳资关系与法律规定中,年终奖到底发还是不发,何时发,发多少,企业仍占据着主导权。比如,劳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年终奖的,往往都与绩效考核挂钩,而绩效考核是否合格,企业又有着绝对的话语权。那么,即便拿着“约定”将用人单位告上法庭,要胜诉也并不容易。至于劳动合同中根本就没有约定的,那就更只能看企业的“心情”了。所以,说来说去,年终奖确实没那么好拿。
不过说到底,年终奖是劳资双方之间的一种权益再分配,如果在一个劳动市场中,劳动者的话语权大于企业,年终奖自然更有保障,而在劳动者处于弱势的格局中,年终奖的权益也往往会跟着弱势。而劳资双方的强弱关系,除了劳动者自身的议价能力,也与维权意识有关。事实上,年终奖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公共话题,本身就说明,这方面的劳动者权益意识在逐步觉醒。
新闻中就提到,当前索要年终奖的纠纷案件中,80、90后劳动者成为主力军,占了全部劳动者的七成。这不仅是因为这部分人群的社会压力大,对年终奖有着更为现实的需求,更是由于他们的公平诉求更为强烈,维权意识和能力都较之上一代有了明显提升。那么可以想象,这种社会性的公平诉求越强烈,对于改善包括年终奖在内的劳动者权益状况,就越有利。
抛开法律规定、行业差别不论,年终奖也是社会企业文化的体现。从企业角度来说,年终奖其实是人力资源投资的一部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终结,恐怕更多的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年终奖“笼络人心”的重要性。
尽管从短期看,年终奖的话题对多数人而言,依然会显得并不轻松,但从长远看,还是有理由乐观的。